今天部门会议上跟团队伙伴交流大家投资习惯、投资水平的问题。我也分享一下这些年来自己的“理财”经历。
2014年出来实习,工资不多每月几千块钱,住的是公司宿舍楼,只用分摊一点水电费,吃饭在公司食堂,一天伙食费30来块钱可以解决,每月跟朋友同事聚聚餐再花点钱。公司比较狠的是每周单休,并且是两班倒,这种工作状态要么在上班要么在睡觉,有一个好处就是没给我花钱的机会,捂脸~~
算下来每月可以存下来4000,我也懒得跑银行去存钱,碰巧那会正是余额宝兴起的时候,年化利率很可观,甚至比银行定存还高,关键是它的支取灵活,想都不用想每月的剩余工资我都全部放进余额宝。
余额宝的收益每天可以看得到,当看到账户上的余额每天都在上涨的时候,这种爽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今天每个月还能匀一笔钱放余额宝,估计我只剩把它拿出来消费的冲动。
时间来到2015年,这一年金融界的大事大家应该还有印象,A股达到巅峰6124点,从春节后到年中,股市一片飘红,当年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开个证券账户闭着眼睛买都是赚钱,动不动还要涨停。今天的韭菜们看到这别流口水哈。
还有个学金融的同学跟我讲,他在家种地的二叔都打电话来问选哪支股票好;一时间上至白领下至菜场大妈都在议论明天要买啥。令人咋舌,好多同事鼓动我去开户,我没弄。搞得我都怀疑是不是落伍了,好像炒股才是高级的理财方式。
后面突然就崩了,市场上鬼哭狼嚎。。。
最后有人总结了一句,靠运气赚的钱最终还是会凭能力亏掉。
那段时间我依然是靠自己存、存、存,有余钱就放余额宝,到17年自己终于攒出一点钱,经不住开始投到基金了,最开始买一两万,发现赚钱比余额宝快多了,逐渐追加,刚好碰上了一段行情好的时间,每天几百上千盈利,有点飘了,我真以为赚钱这么容易。
后面市场开始不行了,但是舍不得出来,不信邪呀,跌了还要再补一点!扛到最后还是清仓了,不但前面盈余的没了,本钱还亏了不少。整个过程还很影响人情绪的,赚钱时候上班心情都很美,亏钱了只想骂他大爷,心思不在工作上。
再往后面开始接触股票,这个波动就更大了。没有专业研究过股票,典型的韭菜心态,大家懂的。
这个过程下来虽然没赚到钱,我也慢慢在思考到底应该怎样理财,投机的话对于普通人来说到底有多少胜算。
投资、理财总是绕不开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个点的平衡问题。
这三年伴随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大家普遍反映赚钱越来越难了、收入也降低了,有个反常的现象就是2022年上半年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0万亿。可能很多人也像上图中一样,股市、基金、理财的钱都撤出来,大环境不好的时候,随时准备跑路,就怕把本钱折腾没了。
老百姓最大的安全感应该是在未来有确定的财富应对将来必然花钱的事。
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 如果现在手上有点钱,我怎么让它安全的留到未来,最好每年有一定的增值,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 如果现在没有太多钱,怎样应对未来一定要花钱的地方?
记得2014年还有同事建议我去凑个首付买套房,可惜没有听人家的。到了17年楼市疯狂了,一天一个价,上班时候大家还要议论下班去哪看房,哪里地段好有升值空间,哪个同事卖了房又赚了多少,谁都想去凑个热闹。
随后楼市一路向下,到现在直接成了粪坑里的石头。投资市场简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什么工具才能带着你的财富穿越经济周期、工作周期、生命周期、家庭周期、行业周期、事业周期。。。熨平所有的不确定性?
假如你有10块钱,你会买彩票;假如你有10000块钱,你会买股票基金;假如你有1个亿,你还会买股票基金吗?如果买股票基金买彩票的话,你肯定担心它会亏。我们都懂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家庭财务一定需要配置一部分资产类的保险来兜底,即使在外面发生风险了,也能保证自己的生活不受影响。
自今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以来,保本保息、零风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彻底退出市场,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到净值化的时代。“躺赚”时代一去不复返。
目前老百姓还能接触到的“刚兑”产品有且仅有三个:
- 国债
- 50万以内的存款
- 保险
国债发行后就是“秒光”状态,基本上抢不到,多数是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持续下降,能够“锁利”的只剩终身寿、年金类产品。
最近为啥3.5%增额终身寿这么火,不是客户非选择它不可,是时代选择它。
璇爸 90后奶爸,研究生学历,四年多寿险从业经验,专注家庭保单、养老规划、资产保全。如果您面对复杂繁琐的保险条款无从理解;如果您想了解保险,又没有太多时间深入研究;请联系我。码字不易,大家多阅读、多转发哦~
-往期精彩-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璇爸说险